挑战是赤裸裸的 机遇是明晃晃的 抓一抓还是有希望的——当下设计企业发展困境与脱困路径之困境篇

发布时间:2024-11-22

来源:高登咨询

作者:王老师


当前,业内设计企业面对复杂、多样的环境,依然处在不断蜕变和调整的过程中,设计企业发展所面临的深层次问题与隐忧是客观存在的,行业未来发展面临的一系列外部及内部的挑战与压力更是不容忽视。

 

一、外部-大环境长周期不可逆的影响

中国的基建狂魔用了三十年时间把后面几代人要做的事差不多都做完了,设计企业产能过剩,有劲无处使,社会大环境对设计业务运营开发影响是长期的、趋势性的。

 

二、外部-设计企业资质红利已不再红

过去,设计企业可以依赖资质的壁垒,对于新进入者是一道屏障。当前大环境产业形态改变、新技术的渗透融合,“护城河”效应在逐步弱化,对于一些缺乏核心竞争力的设计企业,将会面临巨大的挑战和压力。    

 

三、外部-设计行业对人才的吸引力不断下降

设计行业曾是知识密集、人才密集型行业,最大的优势、财富、成本就是人才。但目前设计行业发展已转入低速增长期,与互联网、高新科技等行业相比待遇水平不高、性价比低、上升空间有限,人才吸引力变弱。

短短几年时间,土木工程专业的报考从“香饽饽”到“大逃离”。有统计数据显示,过去几年报考土木工程专业的高中毕业生人数减少了25%,优秀的新生源供给增长乏力甚至下降,甚至被戏称为是“天坑”专业。

当前,设计企业的“话语权”正在逐步减小,“设计终身负责制”的实行也让设计人员承担的责任和义务越来越多,但设计人员收入与责任、义务不匹配,设计人员的认同感、价值感不断下降,加之日常工作劳动强度大,导致很多优秀设计人才不断逃离设计行业。

另外,当前全过程服务模式的推广和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等技术的不断发展,设计行业竞争赛道逐渐拓展至大数据、云计算等跨学科领域。对设计人员的专业技能、服务水平以及综合素质都提出了更高要求。

 

四、外部-设计企业的微利低附加值

近二十年,勘察设计收费标准没有变化,市场上设计企业曾经一度鱼龙混杂,低价竞争成为常态,实际取费远低于收费标准。企业运营成本越来越高,设计毛利率逐步下滑,设计企业已沦为低附加值的微利企业。设计师们自嘲为“图农”,薪酬与付出的劳动相比并不匹配。设计企业的行业地位进一步下行,不仅难以吸引或留住高端人才,也难以创作出精品工程。

 

五、外部-业主一站式服务需求越来越多

当前,业主对设计企业综合服务能力要求和一站式服务需求都越来越高,不仅需要设计企业提供综合解决方案,而且业主在前期有融资需求,在后端有产业导入、运营等需求也不断增多。   

 

六、内部-管理模式传统、盈利模式单一

纵观行业发展,长期以来,设计企业的收益较大程度依赖于投资高速增长带来的增量市场,较多以生产经营为导向进行架构设置、权责划分,内部经营管理缺乏长期的战略布局和战略谋划,缺乏应有的规范科学管理及创新管理能力,盈利模式单一导致面对外界环境变化的抗风险能力明显较弱。

 

七、内部-项目周期长,回款时间长

设计业务伴随着整个建设项目的全周期,项目整体周期长,很多项目可能会受到国家政策、市场环境、业主要求、项目本身、自然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而出现各种变动。另外,在项目进行过程中,业主常常会对设计成果不断进行修改,无形中拉长了项目周期,影响了回款时间。

 

八、内部-项目一体化、全程化管理能力不足

设计企业曾经较多作为项目建设中设计环节的智力服务,面对新的政策导向、新的业主需求、新的产业融合,设计企业应着力提升在前端的规划、策划,全程的项目管理能力,乃至运营的策划、把控能力等,应立足于建设工程全过程、全生命周期定位并构建自身能力体系。

 

九、内部-数字化的意识与能力相对薄弱

部分设计企业能够在经营管理中跟随大势,在推进数字化转型方面积极地探索,个别单位也取得了良好的进展。但立足于整个设计行业,目前业内单位更多的努力还是停留在数字技术的应用方面,对于数字化的商业模式和赢利模式构建、探索,依然较为被动与滞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