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业新质生产力发展方向及举措
发布时间:2024-05-11
来源:高登咨询
作者:王老师
建筑业新质生产力是指在建筑行业中,通过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管理方法等创新手段,提高生产效率、改善产品质量、降低成本、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影响的一系列生产力。不仅能推动建筑行业高效、环保的发展,更是引领行业迈向未来的关键力量。
二、建筑业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方向
目前,应用于建筑业的新技术主要有以下五种:
新技术 |
说明 |
人工智能(AI)和机器学习(ML) |
利用A1和ML优化设计、施工和运营流程,提高效率、降低成本 |
建筑信息模型(BIM) |
创建一个建筑的虚拟表示,用于可视化、分析和协作,改善决策制定和减少返工 |
区块链(BC)与物联网(IOT) |
建立可信的建筑信息数据库,实现建筑全生命周期协同管理、实时监测,提高建筑质量安全水平,积累数据资产 |
增材制造(AM) |
使用3D打印技术制造建筑构件,实现定制化生产、减少材料浪费和提高施工速度 |
自动化和机器人技术 |
自动化重复性任务,如砌筑和安装,提高生产力和安全性 |
以三一全球科创中心项目为例。该项目结合智能建造方案采用装配式钢结构+SPCS体系预制空腔预制柱,让建筑的构件成为流水线上的产品实现“像搭积木一样造房子”。新技术及新工艺的应用具体体现:
(1)利用钢结构制造数字化关键技术分析装配式工艺技术方案的可行性,全面提升了装配式建筑的效率和质量水平。此外,应用混凝土整平机器人、振平覆膜一体机等10余项技术,将项目打造成北京市“智能建造”示范项目。
(2)依托中建科工自主研发的驾驶舱以及三一筑工筑享云操作系统打造装配式柔性智能生产研发中心,为智能建造提供系统解决方案。
(3)利用BIM技术实现构件生产厂与施工现场信息统一,装配式构件生产安装效率提升35%、管理效率综合提升30%,实现工程实体与数字模型的同步交付。
2、新材料,发展绿色建材,助力新质生产力
新材料产业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关键领域。随着材料产业的发展,越来越多充满科技感的新材料产品,正在走进我们的生活。
例如,新材料“超细玻璃纤维棉”的应用可营造出更安静、更舒适、空气更清新的空间,实现“世界在窗外,森林在我家”的生活理念。
3、新产业,聚焦产业升级,加速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在落实国家“双碳”目标的背景下,建筑工业化是实现绿色低碳、产业化发展的关键。
4、新管理方法,推广工程项目数字化交付、建立落后建造方式淘汰机制、建立智能建造评价体系
现有数据表明,运用新型建造方式与建设管理模式,设计效率可提升超过30%、生产效率更可提升逾40%,项目工期也可缩短超过30%。具体可体现在:
(1)精益施工,采用精益原理来识别并消除浪费,优化施工流程并提高交付质量。
(2)物联网创新应用,利用传感器和连接设备监视建筑性能,提供数据驱动的见解以优化能源使用和预防性维护。
(3)集成项目交付(IPD),将项目参与者整合到合作环境中,促进信息共享、决策制定和问题解决。
(4)数字化协作平台,提供云端协作工具,连接项目团队成员并简化沟通和数据管理。
三、建筑业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举措
1、技术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驱动力:加强关键领域技术攻关,培育智能建造创新平台,推进智能建造标准化建设
(1)设立技术研发中心:建立一个专门的技术研发中心,专注于工程前沿技术和设计方法的研究。该中心可以定期发布技术研究成果,为企业的工程师提供技术支持和指导。
(2)开展技术合作项目:与其他科研机构、高校或企业合作,共同研发新技术或解决工程中的技术难题。这种合作模式可以充分发挥各方的优势,加快技术创新的步伐。
(3)加强技术交流与培训:定期组织技术交流活动,邀请行业内的专家进行授课或分享经验。同时,加强内部培训,提高人员的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
(4)建立产学研合作基地:与高校或科研机构合作,共同建立产学研合作基地,开展联合研发、技术转移等活动。通过合作,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
(5)开展合作项目:针对具体的工程项目或技术问题,与企业或科研机构开展合作项目。通过合作,共同解决技术难题,推动项目的顺利实施。
(6)加强人员交流:鼓励设计院的工程师与高校、科研机构的专家进行交流和合作,共同开展研究和技术开发工作。这种交流有助于引进新的设计理念和技术方法,推动企业的创新发展。
2、构建产业生态,新质生产力的主要载体在产业
3、管理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方面,推行工程建设先进管理模式
4、人才培养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引进高端紧缺人才、加强专业人才培养、加强产业工人职业培训
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既懂传统生产、又精通数字技术的复合型人才,而当前这样的复合型人才相对匮乏。解决方式:一是深化人才制度和体制机制改革,尤其是针对前沿技术领域的稀缺人才,探索建立差异化、长周期、多元化的专业人才评价体系;二是要深化高校、职业院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打通科研创新、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创新的“接口”;三是要利用技术对传统人才培养体系进行数据化、信息化、智能化、数字化的转型升级。人才队伍建设具体方法:
(1)招聘优秀人才:通过校园招聘、社会招聘等方式,积极引进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在招聘过程中,注重考察应聘者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
(2)建立激励机制:设计合理的薪酬和福利制度,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同时,设立优秀设计师、创新成果等奖项,表彰在技术创新和设计实践中取得突出成绩的员工。
(3)加强人才培养:制定人才培养计划,通过定期的培训、实践锻炼等方式,提高员工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鼓励员工参加行业内的交流活动,拓宽视野,增强创新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