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新质生产力,看中铁建发展集团如何培育?

发布时间:2024-04-20

来源:中铁建发展集团官微

作者:中铁建发展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周庆国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调研期间首次提到“新质生产力”。刚刚闭幕的“两会”期间,总书记再次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近期,《施工企业管理》刊发中铁建发展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周庆国署名文章《发展新质生产力 培育转型新动能》,介绍了发展集团坚持创新驱动,立足新产业新路径,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探索和思考。

为践行新发展理念,加强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探索与研究,2019年9月,中国铁建成立中铁建发展集团有限公司(简称发展集团),立足新产业新路径,四年累计承揽项目投资总额超1000亿元,其中绿色环保和战新业务占比超75%,在逐绿向前中培育新质生产力。

 

立足新产业,孕育新土壤提供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绿色载体”

新质生产力是绿色的生产力,是一种先进的生产力质态,以创新为驱动推进经济、产业、能源结构绿色低碳转型升级。发展集团深入实践,从“两个场景”提高生产力的“含绿量”,一是加强绿色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培育绿色消费场景;二是推动铁建传统产业绿色转型,打造绿色应用场景。

从产业土壤看,突出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和供应链,以中国铁建“8+N”产业板块的绿色环保为主,大力拓展“河海林田湖草沙、风光电储数智化”环保领域,为新质生产力提供发展土壤。

从发展方式看,突出传统产业绿色转型升级,为绿色生产力提供产业应用场景。发挥投资人的角色优势,利用基础设施、水利水务、港口码头、城市更新等业务场景,联合科研机构和施工单位开展重大科研课题协同攻关,推动项目投建营管理精细化、数智化,以提升生产率。

 探索新路径,拓展新业态提供生产要素创新配置的“新兴模式”

作为一家新兴产业投资集团,发展集团基于行业属性和发展阶段,锚定生产要素创新配置的催生路径,通过向外、向内提升管理,发展新质生产力。

向外重点输出“新模式”。模式的创新是发展集团进军新兴业务领域、优化经营策略的重要路径。经过市场的探索,集团培育出了“生态治理+、新能源+、城市运营+”等业态组合,创新EOD、三产融合、“资源+产业导入”等商业模式,以满足政府、企业多方诉求,实现新兴产业与传统基建有机融合。

向内重在优化运行机制。管理是生产力中最抽象的要素,可以将各种生产力要素联系起来。作为一家初创企业,发展集团所具备的资金、人力等有限,生产要素必须配置到关键领域。集团在战略上提出“两个阶段”分步走的规划,按照集约化、专业化的理念,构建了投资经营、建设管理、经济管理、财务融资等高效运行体系,推动实现了要素的优化配置。

激发新动能,树立新导向构建符合先进生产力的新型生产关系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传统生产力理论注重生产要素中的劳动力、土地和资本的作用,而新质生产力的生产要素发生了重大变化,企业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构建新型生产关系。

关键点。推动“三项制度”改革,构建360度立体考核体系,激发劳动者的主观能动性,以“揭榜挂帅”和“赛马”等激励方式,调动内因驱动改变劳动对象,提高管理效率。

新导向。关注数据这一新型生产要素,发挥数智管理、数字经济的强渗透性特点,市场化评估“数据”的要素价值,驱动劳动者、劳动资料不断进入创新领域。

根本支撑。以劳动要素的创新配置形成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人才依托,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人力支撑。